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成立于2001年11月,是中國大陸第一個文化研究的專門機構。
多年來,本中心已經建設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文化研究學術交流平臺,以“當代文化研究網”、“熱風”書系、《熱風學術》(紙刊與網刊)、“文化與社會”系列學術講座,“我們的城市”市民論壇等方式,持續推動對于當代中國支配性文化生產方式,及其與“社會主義歷史”間多樣關系的調查、研究與思考,為社會文化的良性轉變,積蓄能量與思路。
目前,本中心有專職研究員3名,來自世界各地其他大學、研究機構和社會部門的兼職研究員數名;研究涉及城市空間、媒體、教育、數字人文、勞工、文學、電影、鄉村建設、社會組織等多個領域。
中心成員
王曉明
1955年生于上海。中學畢業后當過5年工人。1979年于華東師大中文系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師從許杰和錢谷融先生。1982年畢業,留系任教?,F為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兼該校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主任。同時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Adjunct Professor of Humanity(2014-2019)。目前主要從事當代文化分析和中國現代早期思想研究。
文章
《“垃圾分類”,政府想清楚了嗎?》
《“鄉村讓城市更美好”》
《文化研究的三道難題:以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為例》
《在“小器化”的時代里:中國大陸的文化研究》
《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國文學》
《今日中國“住房問題”的文化意義》
《從建筑到廣告——最近十五年上海城市空間的變化》
《川陜甘災后感想》
《L縣見聞》
《E州雜感》
《“城鄉結合度”:一個新的社會進步指標?》
《半張臉的神話》
《瀕臨“大時代”的中國》
羅小茗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發表論文數十篇,文化時評若干;著有《形式的獨奏:上?!岸谡n改”為個案的課程改革研究》、《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2012-2016年,負責組織“我們的城市”市民論壇。目前從事當代文化分析、教育與城市空間分析和科幻文學研究。
文章
被切割的城市:當代中國科幻的城市想象
《Inference-World/Instructions》
《推理-世界/說明書》
《通向未來的船票:作為通識教育的文化研究 》
《作為空間的中國大學:來自文化研究的“課堂”觀察》
《有態度的粉絲文化》
《要“有趣”,不要“有趣至上”》
《飲鴆止渴的“一流”大學》
《“業余”的位置:當“彩虹”開始合唱》
《壓倒性便利下的“御宅”》
《新瓶舊酒的高考改革》
《現實三重奏:論“我的詩篇”》
《“社會生活噪音”的誕生》
《邱園余輝》
《明媚的抗拆:《李可樂抗拆記》讀后》
《密不透風的甄嬛》
《沒有希望的子彈》
《“倫敦時間”》
《歷史的寄生:開王殿的故事》
《高樓里的“貧民窟”》
《城市利益下的“異地高考”》
《城市結構中的“個人悲傷”》
《“廣場舞”與不打烊書店》
張淳
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文學博士,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批判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與電影。2004~2012年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師從陶東風教授,獲首都師范大學與悉尼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學位。求學期間獲奧地利EPU博士-博士后獎學金,赴克拉根福大學傳媒文化系留學,師從媒體文化理論家Rainer Winter教授。曾任英文學術期刊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FLSC)責任編輯,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翻著60余萬字。
文章
《中國早期電影“新女性”與民國上海的女性話語建構 》
《文學與公共性——陶東風先?的文學研究之路 》
《陶東風“: 懷疑”的勇氣和“相信”的執著 》
《中國早期電影《新女性》 與民國上海的女性話語建構》
《中國的網絡世界及網絡公眾的公共性意義》
《誰是“摩登女性”?——左翼影片的“新女性”建構和革命話語的轉變》
《回歸文化民族主義》
《阿倫特、卡夫卡與極權主義統治的元素》
《阿倫特《精神生活·思維》中譯本指謬 》
千野拓政
1953年生于大阪。東京都立大學研究院人文學研究科博士。歷任流通經濟大學經濟學部講師、明星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和教授,現為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以及中文系主任、中國現代文化研究所所長和綜合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東亞人文研究部門主任。是文部省學科戰略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成員和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理事。除了擔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還擔任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員和華東師范大學《現代中文學刊》編委。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東亞城市青年文化研究。另外也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介紹,以及中國電影的影
文章
《中國詩歌的可能性 ——從楊鍵說開出》
《文學的 “療救”、純文學、輕小說》
《當代性 ·先鋒性 ·世界性 —關于當代文學六十年的對話》
《從青年亞文化看文化動員模式的變化》
《東亞諸城市的亞文化與青少年的心理——動漫、輕小說、cosplay以及村上春樹》
《亞文化與青年感性的變化——在東亞城市文化所能看到的現代文化轉折》
《關于胡風生平考證二題》
《文學感到現代的瞬間》
《我們將走向何方?——關于現代文化的誕生與終結的一些考察》
《胡風與〈時事類編〉》
陳曉蘭
復旦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中西城市文學與文化、中外文學與文化關系、國際旅行寫作、性別與文學。
文章
《西方城市文化視野中的文學研究述評》
《身體與政治——關于賀蕭《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妓女與現代性》》
《大街和女人——中國現代派小說中的都市女人》
《圣經中的城市》
《迷宮與城市——19世紀歐洲小說城市想象的神話與宗教之維》
《原始與現代:上海的雙重面貌——20世紀早期中西作家對上海的不同想象》
《文學與市場:喬治·吉辛的文化想象與城市觀念》
《現代派文學與大都會》
《郁達夫小說中的日本女人》
《莊嚴與諧謔的旅程——1905中美互訪與旅行記述中的中美形象》
《當代中國海外游記中的西方表述》
《徘徊在理論與現實之間——20世紀20年代中國旅蘇游記中的蘇聯》
《旅行寫作、帝國敘述、異域再現——當代英美旅行寫作研究述評》
《左拉小說中的巴黎生態與空間表現》
《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說中的廢墟意象》
《性別、藝術與權力——耶利內克小說、戲劇主題》
《“兩個蘇聯” ——20世紀30年代旅蘇游記中的蘇聯》
《民國時期旅美游記中的美國再現與“民族自志”》
毛尖
浙江寧波人。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學士,中文系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研究涉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電影,世界電影和英美文學。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電影筆記》、《當世界向右的時候》、《亂來》、《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我們不懂電影》《夜短夢長》《遇見》《一寸灰》等二十種。
文章
《最好的時光——<巨大靈魂的戰栗>代序》
《時代需要藍博洲:讀<幌馬車之歌>》
《二十世紀的工藝:讀王安憶新作》
《一種是慢,另一種也是慢》
《資產階級二代的美學語法》
《例外:論小津安二郎》
《愛情符號學:梁朝偉和三部關于上海的愛情電影》
《未來,我們和誰摔跤》
《看是枝裕和不要同情自己》
《<歡樂頌>就是金錢頌》
《終結者<風箏>》
《重新呼喚硬現實主義》
《生是你的人 死是你的鬼》
《姐姐》
《超級女生》
《雨輕輕地在城市上空落著》
章戈浩
現為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曾擔任《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英中時報》記者、編輯,英國華文《太陽報》主編。
2010年獲英國拉夫堡大學媒體與文化分析博士。
目前學術興趣為媒體考古學、數字人類學、質性數據分析和武術研究。
文章
《作為媒體實踐的視覺田野方法》
《“科學化國術”民國時期太極拳出版物上的現代性話語》
《反身性新聞實踐:試論質性研究方法與新聞業務結合,以民族志為例》
《不作保證”的霍爾– 霍爾的研究,霍爾 研究,霍爾后研究的文獻回顧》
《The Copycat of Wikipedia in China 》
《分析當下:霍爾與情勢的相遇》
潘家恩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
《鄉村與我們——80后實踐札記》
《百年鄉建 一波三折》
《返鄉·反向——當代鄉村建設青年的實踐與思考》
《雙面的浪漫與多維的鄉愁》
《三個“百年”——中國鄉村建設的脈絡與展開》
《艱難的回歸——返鄉實踐者的觀察與思路》
《文化研究的脈絡自覺與本土資源》
《“鐵鉤”與“豆腐”的辯證——對梁漱溟20世紀50年代思想張力的一個考察視角》
《Three “centuries”: the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Local Resources: Discourse and Practice in the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
姚建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高校智庫訪問學者,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社會學系博士。學術聚焦于傳播政治經濟學、出版產業研究與勞工問題。英文專著《Knowledge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orm and Resistance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由美國學術出版機構Lexington Books于2014年出版,2017年再版。曾在《開放時代》、《南京社會科學》、《新聞大學》、《新聞學
文章
《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數字勞工》
《知識勞工》
《媒介數字勞工》
《曹晉、姚建華. 美國著名文化社會學家Jeffery Alexander教授訪談錄》
《徐偲骕、姚建華. 臉書是一個國家嗎?——“Facebook”與社交媒體的國家化想象》
《姚建華、徐偲骕譯. 移動的受眾商品:無線世界的數字勞動》
《姚建華、劉暢. 新媒體語境下眾包新聞生產中的彈性雇傭關系研究》
《姚建華、倪安妮譯. 不穩定的玩工:游戲模組愛好者和數字游戲產業》
《姚建華. 傳播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媒介產業數字勞工研究》
《姚建華. 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數字時代的勞動轉型》
《Yao, Jianhua. 2017.“Precarious Knowledge Workers in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A Study of Edito
陳靜
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
文化與媒介研究(Cultural and Media Studies)
文章
《我們都是賽博格———信息時代的文化新景觀 》
《網絡深處:互聯網藝術與編碼 》
《數字人文知識生產轉型過程中的 困境與突圍》
《數字檔案化廣告蜉蝣: 以中國商業廣告檔案庫( 1880 ~ 1940) 為例》
《賽博格 人與機器的隱喻 》
《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圖像與視覺知識生產 》
《歷史與爭論 ——— 英 美 “ 數 字 人 文 ” 發 展 綜 述 》
《當下中國“數字人文”研究狀況及意義 》
《大眾敘事與社會批判 ——賽博格神話的建構 》
張煉紅
1971年生,上海浦東川沙人。畢業于華東師大中文系,文學博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F為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新中國戲曲改革和當代文化研究。
文章
《歷練精魂》初版后記
《歷煉精魂》“增訂版”補記
“增訂版”《歷煉精魂》目錄
“增訂版”《歷煉精魂》題記
《第三章:幽明之變:李慧娘鬼戲改編及其論爭》
《第一章:重構愛情神話:在“越軌”與“反抗”之間》
《歷煉精魂》序 論